实践教学 undergraduate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介绍

作者: 时间:2011-11-06 浏览量:
“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Experimental Center for Legal Science)
中心简介
一、中心背景与理念
学校一贯重视实验室建设,重视实验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验教学理念,把实验教学环节纳入各专业的核心建设内容,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一线创新精神的实验教学体系。
进入21世纪后,为了促进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在原有的刑事司法学院实验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司法鉴定中心、法律职业实训中心、模拟法庭、诊所法律教育中心、劳动法律服务中心、上海市教职工法律援助中心、模拟仲裁庭、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电子政务实验室、政府绩效评估实验室、劳动和社会保障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等实验及实训教学机构,组建了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中心实验教学全面体现了我校以学生成才为本的办学目的,服务于学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式、开放性高素质法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实验教学体系与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紧密结合,形成完整、全面、有机的人才培养系统,并使之贯穿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一线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中心简况
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建立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保证了实验中心的高效运行。
 学校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实验教学,建立了一支由专业教师、实验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共同组成的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团队。整个团队教学科研能力强,教风优良,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好评。
中心现有实验室共40间,建筑面积约3000平米,其中包括实验用房36间,图书资料室、管理办公室、实验准备室、材料室等辅助用房共4间。
三、实验教学体系
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内容包括在实验室通过过程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案例仿真模拟使学生熟悉法律实务的主要环节和过程;各类计算机软件演练与操作可使学生在体验案件处理过程的同时,掌握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参与社会法律援助活动,使学生能够全面综合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件的处理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心的实验教学内容可分为四大类型。包括“刑事司法类”、“法律实训类”、“社会工作类”及“政治与管理类”。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相互结合、互相支撑,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成为应用型、复合式、开放性的高素质法学专门人才。
以上四大类实验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整合各专业相关实验基础上,遵循实验教学规律,配合理论课程教学,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基础到创新,循序渐进,从基础性实验、综合型实验逐步递进到设计性、创新性实验。
四、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逐渐改革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推进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
在实验教学内容上,确保实验实训教学的层次化。
建立区分对象,层次明晰的实验教学体系,完善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实验教学对传统的法学、公安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文科学科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弱化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传统界限,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合及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注重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及社会服务相结合,探索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新路径。
针对实验课程改革计划,着手进行实验教材建设规划,根据本中心开设的实验课程与实验项目,增加高质量自编实验教材的应用比例。
建立现代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内容的需要,恰当使用投影、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大大增加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教学与科研成效
在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倾心关注以及学校广大教师的辛勤努力下,中心的实验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五年,中心实验教学人员教学及科研项目立项共130余项,其中市级项目90项,国家级项目19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
近五年,中心教师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共395篇,其中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48篇,同时出版专著47部,教材54部。
近五年,中心教师获得各类教学科研奖励74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市)部级40项。同时获评国家精品课程2门;市级精品课程10门;市教委重点课程12门。
近三年来,中心所属法学等各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9篇;法学专业专门性学生研究刊物《青年法学》由学生独立承办、组稿、编辑,在校内具有相当的影响。
历届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屡取得佳绩,并获得各种重要的荣誉称号。
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最终表现为社会高度认可。自2004年以来,我校本科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在上海市各高校中名列前茅。在社会评价方面,我校的毕业生已充分发挥了功底扎实、知识复合、实践应用能力的优势,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六、建设目标
中心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与应用型、复合式、开放性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基地,成为体制规范、管理科学、手段先进的高素质一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成为集科研、实验、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教学与科研基地,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中心机构设置
归属学院
实验机构设置(19个)
法律学院
国际法学院
法律职业实训中心
模拟法庭
模拟仲裁庭
诊所法律教育中心
上海市教职工法律援助中心
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
中信正义律师事务所
刑事司法学院
物证技术实验室
司法摄影实验室
法医实验室
网络犯罪实验室
网络信息与安全实验室
科技创新实验室
司法鉴定中心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电子政务实验室
政府绩效评估实验室
劳动和社会保障实验室
劳动法律服务中心
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发展实验室
“法律实验室”建设情况
◆1、物证技术实验室简介
物证技术实验室创建于1956年,下设指纹实验室、足迹实验室、司法化学实验室、模拟盗窃现场实验室、模拟凶杀现场实验室、模拟财务盗窃实验室、物证技术综合示教实验室、文件检验室、物证仪器室、测谎实验室等。
实验室可以开设物证技术学、现场勘查学、文件检验学、犯罪心理学、侦查学、司法技术学等课程实验。实验室配有DOCUMENTER EXPERT 文检仪;TCLSCANNER3 薄层色谱扫描仪;多功能物证鉴别仪;化学熏显箱;比较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模拟现场及传输示教系统;多道心理测试仪等仪器。
实验室可以提供指纹检验、捺印提取、指纹提取、笔迹鉴定、足迹提取、印章印文鉴定、伪装笔迹检验、打印文书检验、数字录像中人像识别、折痕文件检验、财务室盗窃现场勘查模拟、卧室盗窃现场勘查模拟、室内凶杀现场勘查模拟等实验项目。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现场提取证据的操作能力和提高对犯罪现场的理解。
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00—下午16:30开放。其他时间如需使用实验室,请提前预约。
◆2、社会工作实验室简介
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课内外的实践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非常重要。实验教学的教学理念是实验室配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将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等几个社会工作独特的方法融合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舞台和专业化沟通的桥梁。
教师可利用实验室的多种设施条件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拓展并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和原理的认识,进而获得从事社会工作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同时,实验室也是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平台,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务、科研三位一体的整合发展。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为学校乃至社会提供专业性和公益性的服务。
实验室教学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之一。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巧和能力,让学生在体会中了解不同人物的感受,并通过集体的分享与讨论不断克服沟通障碍。鉴于此,改革要以提高专业能力和锻炼专业技能为中心,把实验室作为模拟现实情境的基地,给学生一个良好的体验学习的锻炼机会。
可利用该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的课程包括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团体工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伦理、青少年社会工作以及老年社会工作等。
我们目前有实验室管理与实验人员共9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2人,本科1人,6人具有高级职称。实验室配备有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录音采访机、光盘刻录机、音响等,此外,还配有大学生心理测试软件、辅助教学应用软件、音乐放松治疗系统等。实验室制度完善,有详细的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00—下午16:30开放。其他时间如需使用实验室,请提前预约。
◆3、 网络犯罪实验室简介
网络犯罪实验室创建于1956年,共5间,包括网络取证、网络犯罪模拟实验室及服务器、网络病毒实验室、电子侦控实验室。内配网络服务器;电脑;电子侦控机;ENCASE5等多种软件。
实验室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有:网络犯罪侦查、电子侦控技术等。开设实验项目主要有:电子文件保护与恢复、邮件追踪、计算机病毒防护、电子取证监控系统原理与操作、数码摄像操作、计算机网络原理等。通过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网络犯罪侦查中网络取证的科学方法和操作技能;电子侦控基本技能。
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00—下午16:30开放。其他时间如需使用实验室,请提前预约。
◆4、 法医实验室简介
法医实验室创建于1956年,主要有尸体解剖观摩室、法医病理室、法医标本室、尸体检验监控室各占、法医检验室、法医物证室。
实验室配有日本产奥林巴斯显微示教系统、德国产莱卡切片系统、朗珈法医通管理系统、解剖室及其电化教育系统等仪器。实验室开设课程包括法医学、人体损伤学、法医精神病学、卫生法学、死亡社会学等。
实验项目涉及ABO血型测定、尸体检验观摩、标本观摩、法医病理切片观摩等。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医知识的理解和法医物证提取的科学方法。
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00—下午16:30开放。其他时间如需使用实验室,请提前预约。
◆5、 司法摄影实验室简介
司法摄影实验室创建于1956年,下设黑白暗房、彩色暗房、翻拍室。配有黑白放大机、烘干机、彩色放大机、翻拍仪;尼康数码照相机及多种镜头等设备仪器。其主要功能有司法摄影、新闻摄影、摄影基础技术等。
实验室开设的实验项目有黑白底片冲洗、放大;彩色底片冲洗放大;翻拍等。同过实验培养了公安类专业学生司法实践中摄影的基本规范和非公安类专业新闻摄影操作技能及一般摄影技术。
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00—下午16:30开放。其他时间如需使用实验室,请提前预约。
◆6、 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验室简介
我国已先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全面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水平,适应劳动力转移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的需要,中国政府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金保工程”,目标是实现社会保障信息的全国计算机联网运行。目前已初步实现养老保险信息的中央和省级的联网。这充分说明我国在完善劳动社会保障立法和制度建设的同时,已经将信息化作为社会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
劳动与社会保障模拟实验室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建立的。可利用本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的课程包括包括: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工关系、薪酬管理等。这些课程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对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进入实验室进行上机操作也就有了必要的基础知识。
 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验室现有供学生上课的80平方米实验机房 一个,可供50名同学同时上机实验。机房配备服务器2台,计算机50台,投影机2台,另有价值100000元的应用软件若干套,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职位模拟系统(其中包括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费征缴、社会保险个人帐户管理、社会保险待遇给付等子系统)、基本养老保险实验系统、基本医疗保险实验系统、失业保险实验系统、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实验系统、职业介绍实验系统。
本实验室现有实验人员2名,2名上机辅导老师。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00—下午16:30开放。其他时间如需使用实验室,请提前预约。
◆7、 绩效评估实验室简介
绩效评估实验室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顺应了我国对政府工作进行评估改革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
从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德、能、勤、绩的考察,到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都要求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考察、考核、评价,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考察的需要,也体现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立政为民的思想。适应了社会和公众对政府工作效率提高的迫切要求。
在新时期,社会和公众越来越对政府的工作拥有说话和评价的权利,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权利的具体体现。为了改进政府自身的工作水平和效果,政府会把各种信息越来越多的公布于众,从而也适应了社会和公众对政府工作效率提高的迫切要求。有利于政府机关通过公共绩效评估,来改进服务态度,改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全面提高执政能力,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公众。
在此基础上,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了绩效评估实验室,实验室现有供学生上课的80平方米实验机房一个,可供50名同学同时上机实验。机房配备服务器2台,计算机50台,投影机2台,另有价值100000元的应用软件若干套。为保证实验课程的充分开设,本实验室现有实验人员2名,2名上机辅导老师。而且这些课程都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介绍,实验室按照课程表安排为学生开放,能让相关专业和有兴趣的同学及时得到实践锻炼。
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00—下午16:30开放。其他时间如需使用实验室,请提前预约。
◆8、电子政务实验室简介
政治学与共公共管理学院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互联网、中国电子政务及电子政务平台的基本情况,了解电子政务B2G的基本流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需完成不同角色的体验,掌握具体电子政务流程,并掌握协同办公业务的作用和操作方法。
电子政务实验是一种上机模拟性实验,这是由于电子政务具有电子平台的特性决定的。该实验课程通过教师对电子政务模拟平台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电子政务G2B、G2G、G2C的基本流程,熟悉平台中的各部分内容的操作流程;并通过教师对协同办公系统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政府与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以及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掌握政务与企业用户实际的业务管理特点以及协同办公业务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方法。通过实践课程学习对电子政务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电子政务的基本功能,感受到实施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并能够初步掌握实施电子政务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在本实验室开设的课程主要是《电子政务概论》,通过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电子政务流程及掌握平台的操作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对协同办公流程和使用方法有所了解。
  电子政务实验室现有供学生上课的80平方米实验机房一个,可供50名同学同时上机实验。机房配备服务器2台,计算机50台,投影机2台,另有价值100000元的应用软件若干套。本实验室现有实验人员2名,2名上机辅导老师。而且这些课程都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介绍,实验室按照课程表安排为学生开放,能让相关专业和有兴趣的同学及时得到实践锻炼。
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开放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00—下午16:30开放。其他时间如需使用实验室,请提前预约。
“实验教学中心”师资情况
陈刚 教授
1963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事诉讼法学、证据学的教学与研究。兼任日本ADR仲裁学会会员、日本比较民事法研究所委托研究员、韩国地方自治研究所委托研究员等。
陈和华教授
1961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犯罪学的教学与研究。
丁成耀教授
1958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国际公法学的教学与研究。
丁伟教授
1958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私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贸易法的教学和研究。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比利时根特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美国旧金山大学客座教授、澳门政府法律翻译办公室高级专家。曾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之一。
董保华教授
1954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劳动法、社会法的教学与研究。兼任中国劳动学会劳动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法学会劳动法研究会总干事。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首席专家仲裁员。
杜志淳教授
1954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司法鉴定、司法制度的教学和研究。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注册实验室评审员、检查机构认可评审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老龄工作功勋奖、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政治工作者、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科教系统关心妇女工作好领导、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等。
傅鼎生教授
1953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民商法学教学和研究。获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
顾功耘教授
1957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法学、商法的教学和研究。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商法研究会总干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市政府立法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上海市领军人才。
管建强教授
1958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公法、国际人权法及人道主义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曾获上海市育才奖。
何明升教授
1956年生。管理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获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主要从事社会管理、网络行为与虚拟社会治理、司法社会工作研究。现任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
何萍教授
1970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刑法学的教学与研究。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
何勤华教授
1955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律史学的教学和研究。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全国教学名师、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贺小勇教授
1972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国际经济法的教学与研究。美国旧金山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政法大学WTO研究中心副主任。获上海十大青年法学家提名奖,上海市曙光学者。
李建勇教授
1957年生。理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
李伟芳教授
1963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国际法的教学与研究。现任国际法学院副院长。
林燕萍教授
1959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私法、国际竞争法的教学和研究。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助理兼研究生教育院院长。兼任中国索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上海仲裁委员会委员。获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被列入上海市教委领军人才后备人选。
刘宁元教授
1958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圣路易斯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国际私法、国际反垄断法、拍卖法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现任国际法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刘宪权教授
1955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刑法学的教学和研究。现任法律学院院长,上海市重点学科刑法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刑法学研究会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被列入上海领军人才“地方队”培养计划。连续十一年被评选为“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
刘晓红教授
1965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私法、国际商事仲裁方面的教学和研究。现任国际交流处处长、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及上海-罗纳•;阿尔卑斯国际调解中心调解员。曾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闵银龙教授
1950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刑事司法的教学和研究。
牟逍媛教授
1957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与研究。
邱格屏教授
1969年生。历史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犯罪学的教学和研究。
司平平教授
1955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国际公法学的教学与研究。
唐波教授
1964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经济法的教学与研究。曾获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等。
王虎华教授
1961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法的教学和研究。兼任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副总干事,仲裁员、律师。
王俊民教授
1955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诉讼法的教学和研究。
王立民教授
1950年生。历史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律史学的教学和研究。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协调委员、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优秀教师、首届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被列入上海领军人才“地方队”培养计划。
薛进展教授
1956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刑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杨鸿台教授
1952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刑事司法的教学和研究。
杨兴培教授
1955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刑法学的研究与教学。兼任上海市刑法研究会理事。曾获华东政法大学“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称号。
杨正鸣教授
1957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侦查学、犯罪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兼任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犯罪研究》杂志主编,上海市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曾获司法部先进教师、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育才奖等。
姚建龙教授
1977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韬奋学者。主要从事犯罪学与刑事司法、儿童权利与少年司法的教学和研究。现任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问题》杂志主编,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任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会长,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中国犯罪学会理事,上海市犯罪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等。获上海市禁毒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叶青教授
1963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与研究。现任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理事、上海市诉讼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获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上海市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张明军教授
1963年生。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公共行政管理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张筱薇教授
1955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刑事司法的教学和研究。
金其高教授
1952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刑事司法的教学和研究。
李昌钰教授
李昌钰博士,美国康涅狄格州警政厅荣誉厅长、康州警政刑事科学中心总监、美国国家现场鉴识培训中心主任、美国纽海文大学(University of New Haven)首席教授、我校刑事司法学院名誉院长和兼职教授。李昌钰博士是全球公认的国际刑事鉴识科学界的顶尖权威之一,被刑事界和司法界誉为“现代福尔摩斯”、“物证鉴识大师”、“现场重建之王”、“犯罪克星”,也被誉为是陈查理和福尔摩斯两大神探结合的化身。曾参加辛普森杀妻案,台湾“3.19”枪击案等国际刑事大案、要案。
许爱东
许爱东,男,1964年生,江苏江都市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已为各类学生开设《刑事科学技术》、《物证检验学》、《文件检验学》、《指纹学》、《物证技术学》、《笔迹学》、《侦查学》、《侦查学原理》、《现场勘验》等课程。
  兼任上海市司法鉴定文件检验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刑事科学协会文件检验常务理事、中国刑事科学协会文件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刑事科学协会痕迹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司法鉴定人、上海市中信正义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
樊静平副教授
樊静平,男1962年3月生, 198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医学学士,2002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获法律硕士,现为华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法医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司法鉴定教研室副主任。
  自1986年以来为各类学生开设了《法医学》、《司法精神病学》、《生命法学》、《司法鉴定概论》、《大学生健康教育》等课程。
  兼任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国家司法鉴定人。
赖红梅 副研究员
赖红梅,女,1971年生,四川内江人,现任华东政法大学讲师,华东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人。1997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200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获生物学博士。2003年3月至8月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Monash遗传中心进修学习。
目前任上海市遗传学会会员、生命法学学会会员。
对外合作交流
2006 9 月聘任李昌钰博士为学科客座教授、刑事司法学院名誉院长并作讲座
  美国康乃迪克州警政厅荣誉厅长、康州警政刑事科学中心总监、美国国家犯罪现场鉴识科技中心主任、美国纽海文大学终身教授、美籍华人李昌钰博士携夫人宋妙娟女士于2006年9月6日访问我校。
   上午8点半,在国际交流处会议厅,校领导与李昌钰博士一行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杜志淳教授首先向李昌钰博士的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校以及刑事司法学院、司法鉴定中心等情况。李昌钰教授表现出对我校浓厚的兴趣,并愉快地同意受聘为我学科客座教授及刑事司法学院名誉院长。杜志淳教授主持了聘任仪式并向李昌钰博士颁发了聘书。李昌钰博士表示希望能以此为契机,与我校建立长期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聘任会后,李昌钰教授挥毫为我校题词“走法治之路,行正义之道”。
上午9时,校方见面交流会结束,李昌钰博士在交谊楼第三会议室为我校师生作题为《世界名案实录》的报告。报告会上,李昌钰博士以其丰富的学识、传奇般的经历、崇高的敬业精神以及在犯罪鉴识领域的杰出成就,深深地打动了在场每一位听众的心。
王德明 教授法医学讲座
  2009年5月10日上海刑侦总队法医专家王德明老师给刑司学院学生讲课。此次王德明老师讲座的主题是命案现场勘验。在讲座中,王德明老师深入浅出,结合多年的法医实际工作经验,向在场的同学介绍了公安实际工作中命案现场勘验的任务、程序和目的等。并通过实际的案例使同学对法医工作有了更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王德明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名学生。在讲座的过程中,不时响起同学们热烈的鼓掌声。在讲座结束后,在场的同学还意犹未尽,深深沉浸在王德明老师的讲课之中,并与王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因为讲座时间有限,同学们在依依不舍中结束了此次讲座。
2009 11 8 9 世界著名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在我校进行学术讲座
  2009年11月8日至9日,世界著名鉴识专家李昌钰博士在我校松江校区八百人报告厅进行了三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分为“跨国犯罪”、“鉴识科学和刑事侦查新趋向”和“现场重建”三个专题。司法鉴定专业全体研究生都前往松江,参加李博士的讲座。在讲座中,李昌钰博士结合专题中的内容,向在座的每位师生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众多重大案件侦查与鉴识工作,如非洲卢旺达种族屠杀屠杀案件、美国NBA篮球明星科比性侵犯案件、台湾陈水扁枪击案件等。李昌钰博士不仅用自己富有幽默的语言向在座的师生介绍了各个专题中的相关内容,更在讲学过程中不时与场下的听众互动,讲座气氛极为热烈。
说明:
以上资料,摘编自华东政法大学网站http://fxsyzx.ecupl.edu.cn/Index.asp;摘编日期:2011年9月。

 

Copyright@2017-2023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